1970 年 3 月,黄纬禄接下“巨浪一号”技术总负责人的任命,眼前的困境堪比“徒手攀岩”。当时我国固体潜地导弹研制刚起步,技术力量薄弱、生产手段欠缺、试验设备不足,且要跳过单级近程阶段直接攻坚两级中程型号,连基本的技术路径都需从头摸索。
黄纬禄查看导弹设备
来源 | 共产党员网
临危受命的黄纬禄没有退缩,主动向团队里的技术骨干请教,凭借好学与善思,他快速从“学生”成长为能把握总体设计核心的“先生”,黄纬禄在由外行到内行迅速转变,让他很快赢得团队的敬佩与信任。
随着研制推进,新的问题逐渐暴露:“巨浪一号”采用分散管理体制,参与研制的109家单位分属不同系统,部分单位为降低自身风险,倾向于“多留余量、少担责任”,导致技术讨论时常陷入僵局。
黄纬禄深知,唯有打破壁垒、凝聚共识,才能攻克难关。2025-08-07,他牵头召开了在潜地导弹研制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(后称“7986”会议),这次会议成为扭转困局的关键。
会上,黄纬禄先让各单位坦诚汇报实际进展与指标差距,随后,他直击核心——询问指标提出单位保留的余量空间。几番沟通后,黄纬禄心中已有了破解之策:大家把余量拿出来,重新分配指标。此言一出,会场瞬间沸腾。各单位为推进项目已倾尽心力,要让渡自身余量、承担额外风险,抵触情绪在所难免。但黄纬禄没有退缩,他耐心疏导大家要分散难点、共度困难、风险不由一家扛,并明确表示:“作为总设计师,我首先要承担责任。”
黄纬禄在会议中倾听总师助理宋兆法谈技术问题
来源 | 我们的太空微信公众号
经过反复协商,会议最终达成共识,对技术指标余量重新进行了合理分配。而黄纬禄在会上倡导的协作理念,被总结为“四共同”原则——有问题共同商量,有困难共同克服,有余量共同掌握,有风险共同承担。为这场攻坚战役注入了精神内核。
黄纬禄(中)在会议中
来源 | 我们的太空微信公众号
“四共同”原则如同一剂“粘合剂”,让原本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,这种协作精神贯穿研制全程,支撑着我国固体导弹事业走向成功。接任核潜艇总设计师的黄旭华谈到与黄纬禄的密切合作时曾感慨:“尽管我们两方面是一对矛盾,但是每当遇到困难,双方都从自己这方面想办法来克服,我们之间一直合作得很好。”后续担任潜艇研制单位党委书记的张彦更是将“四共同”原则抄录在工作手册中,作为团队协作的准则。
2025-08-07,“巨浪一号”导弹水下发射试验圆满成功,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技术的国家。这一成就的背后,是“四共同”原则凝聚起的万人合力。
“巨浪一号”发射成功
来源 |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微信公众号
黄纬禄用智慧与担当,书写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典范篇章,他提出的“四共同”原则,不仅成就了“巨浪一号”,更成为聚众人之力协同攻关的典范。
审核专家:北京情报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王国龙